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2年11月30日08:07|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字號:
摘要:《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風櫃來的人》、《玉卿嫂》,楊德昌、侯孝賢、張毅、王童,提起這些台灣電影和台灣導演,不僅台灣人熟悉,在大陸也擁有一大批堅定的擁躉。隨著時間的前進,這一批電影和電影人被歷史劃入“台灣新電影”時代。今年恰逢台灣新電影30周年,台灣電影界舉辦了許多活動紀念與探討。包括焦雄屏、小野、侯孝賢、魏德聖、鈕承澤等台灣電影界新老要角聚集在一起,緬懷先人,回憶台灣新電影的吉光片羽。 |
兩岸合拍片《為你而來》的電影劇照。 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
台灣電影《海角七號》海報。 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
《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風櫃來的人》、《玉卿嫂》,楊德昌、侯孝賢、張毅、王童,提起這些台灣電影和台灣導演,不僅台灣人熟悉,在大陸也擁有一大批堅定的擁躉。隨著時間的前進,這一批電影和電影人被歷史劃入“台灣新電影”時代。今年恰逢台灣新電影30周年,台灣電影界舉辦了許多活動紀念與探討。包括焦雄屏、小野、侯孝賢、魏德聖、鈕承澤等台灣電影界新老要角聚集在一起,緬懷先人,回憶台灣新電影的吉光片羽。
1982年由台灣“中影”出品,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聯合執導的集錦式電影《光陰的故事》拉開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序幕。
為什麼以前的電影不叫新電影?為什麼從這個之后叫新電影?“因為它們在電影的選材上,對電影的態度上,以及工作方法上,全部都跟過去是割裂的。”台灣電影人詹宏志說。台灣知名電影人焦雄屏則表示:“很多人問,台灣新電影是不是一場運動?當然是一場運動,因為是跟以往傳統斷裂的行為。”
上世紀80年代,台灣影片市場僅有少數幾種類型影片上映,瓊瑤電影也失去了文藝片宗主的地位,電影已走入困境。1982、1983年,台灣電影票房逐漸陷入谷底,業界幾陷半休業狀態。銀幕上不是老套的愛情文藝片便是流於教條的軍教片,再或是假社會寫實片。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國民黨體制內的“中影”打破按資排輩的舊片場機制,大力扶植楊德昌、柯一正、萬仁等導演,起用年輕作家小野、吳念真擔任電影企劃工作,這是戰后成長的一代第一次有機會進入電影體制的決策層,開啟了新的電影題材。
所以,今天很多人懷念一位老人明驥——當年“中影”的總經理,被稱為“台灣新電影之父”。正是在他任職中影總經理期間,為台灣電影開創新氣象,掀起“台灣新電影”風潮,他於上世紀80年代攝制的《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等關注現實的電影,如今都成為台灣新電影時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雖然與香港電影新浪潮、內地第五代導演群體興起處於同一時期,但是台灣新電影還是顯露出了不一樣的氣質。有影評家曾經形容過台灣新電影和香港新電影的不同,香港屬於無根飄萍,台灣則根基深厚、傳統扎實,著力於電影文化品格的提升。
在美學上,創造出以深焦攝影和長鏡頭運動為主的美學風格,在題材上,發現與建構台灣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經驗,這些最終形成了台灣新電影的樣子。
更令人著迷的是,台灣新電影中的“文學范兒”。對此,台灣電影學者黃建業指出,台灣電影和文學有“聯姻”的傳統,1983年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改編自黃春明的小說成功后,大量文學作品被改拍成電影。這波電影文學浪潮和上世紀70年代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的形態相比,出現更深刻的社會思考,並吸引許多文藝青年投入電影創作。
《兒子的大玩偶》成功后,大量現代文學和鄉土文學,包括王禎和、李昂、張愛玲等人的作品,都在上世紀80年代被改編成電影。部分未改編文學作品的導演,如楊德昌和侯孝賢,作品則受文學筆法影響,如侯孝賢擅用的長鏡頭風格來自沈從文小說的啟發、楊德昌的空鏡頭風格也有文學韻味,形成了電影與文學共舞的年代。
“電影和文學的相互滲透極為迷人,台灣電影最精彩的時期,往往也是和其他藝術交流最深的時期。”黃建業說。而當年在新電影運動中由作家轉身為編劇的小野稱,那是一個浪漫的開始。
一場運動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寶貴的黃金時代和美好瞬間。新電影在短暫的幾年時間內集合了一大批熱愛電影的年輕人,涌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然后迅速宣告失敗。
然而,“台灣新電影的精神並未隨著歲月隕落,反而在台灣新導演輩出的當下,顯得歷久彌新。”小野說。
因為理念不合,新導演們分崩離析,各奔東西,但秉承著曾經的志願,很多人此后拍出了傳世的經典,如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等,在政策寬鬆之后,台灣電影邁進了多元化的時代。
如今,台灣的青年導演再次在影壇上掀起另一波高峰。近幾年,《海角七號》、《艋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愛》、《翻滾吧!阿信》、《賽德克·巴萊》在兩岸三地都獲得了口碑與票房的豐收。
有人把這股浪潮稱為台灣新新電影。作為新新電影代表人物之一的導演魏德聖認為,楊德昌導演跟侯孝賢導演,創造了1980年之后台灣電影最美好的時代。“那個年代有那個事,他們拍出來的東西很容易感動同屬那一批的觀眾。20多年之后,現在的導演跟他們所處的年代已經不一樣,所遭遇的文化熏陶不一樣,所面對的國際沖擊也不一樣,所以會有不同的思維在電影裡面,有不同的角度。”
現在,台灣的觀眾已經很少有人記得楊德昌,甚至提起台灣新電影,他們會覺得那是一個老朽的名詞。這樣的情況在小野看來並不意外,令他驚訝的是,對台灣新電影最感興趣的反而是香港和內地。
“台灣新電影對華語電影具有某種程度的啟蒙影響,這或許是它們至今受尊敬的原因。”小野說。
(責編:劉凌)
台灣電影,台灣,為你而來,海角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