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台灣

馮友蘭筆下的蔣介石

2013年01月05日08: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張天行    字號:
摘要:馮友蘭筆下的蔣介石頗耐人尋味。

  馮友蘭筆下的蔣介石頗耐人尋味。

  據馮友蘭晚年回憶,抗日戰爭時期,他在西南聯大,但每年總要到重慶去一兩次。 凡是從別的城市到重慶的比較知名的人士,蔣介石都照例請吃一頓飯。馮友蘭差不多每次到重慶,都會接到送來的請帖。

  每次吃飯,大約有20人,座中常有別的城市的頭頭。蔣介石看見這些人總是問:“你們那裡現在怎麼樣?”如果回答說很好,他就不再問了。如果回答說有些問題,他就追問是些什麼問題,回答的人如果有些話說得不合他的意,他就發怒,有時還當面斥責。所以,去參加吃飯的那些頭頭,都是戰戰兢兢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場面,我發現一條規律:善於做官的人,如果蔣介石問他所管轄的那個地方的情況,總是說很好。這是一個最簡單最容易最保險的回答。說一個‘好’字就過去了。假使回答說有問題,甚而至於還要說有什麼問題,要對那些問題作一種分析或請示,那就麻煩了。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可能還要受到斥責。我心中忽然明白了一個問題: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有許多皇帝,也不能說是不聰明,到后來總是把事情辦糟。像唐明皇,在安祿山已經打到潼關的時候,他還是照樣尋歡作樂,那些掌權的大小官員,在他面前都不敢說真話,因為說假話最容易最保險,而說真話會引起麻煩。大小官員都不得不用官僚主義的一個妙訣,就是前面說過的‘瞞上不瞞下’。瞞來瞞去,就隻瞞著掌握最高權力的那一個人。等到那一個人也覺得他是被瞞了的時候,事情已經糟到極點,無可挽回了。”(《三鬆堂自序》,三聯書店出版,1984年第1版,第112~113頁)

  馮友蘭觀察細微,這段評論也是極為深刻的。

  一個政治家很少會說不願聽真話,有時還會在公開場合語重心長地鼓勵人們講真話呢,但由於個人的品德觀念、辦事風格,更由於制度和他所代表集團勢力的上升或沒落,很多時候恰恰就聽不到真話,甚至走到不願聽真話的地步。聽不到真話,意味著不了解真實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決策,當然存在很大風險。

  1942年,由於日本侵略,連年戰爭,再加旱災,河南省發生了大飢荒。據后來回憶,當時“飛蝗蔽天,野無青草﹔災情慘重,人民賣兒鬻女”。國民黨政府以“影響抗戰士氣”、“妨礙國際視聽”為由,對災情實行新聞封鎖。同年秋,河南省推舉3位代表到重慶陳述情況,呼吁救災。當時他們也打算見見全權在握的蔣介石,但蔣介石拒見他們,而且禁止他們在重慶公開活動,宣傳災情。1943年2月初,重慶《大公報》相繼發表通訊《豫災實錄》和社論《看重慶,念中原》,被蔣介石勒令停刊3日。

  蔣介石的秘書陳布雷說:“委員長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說什麼‘赤地千裡’‘哀鴻遍野’‘嗷嗷待哺’,委員長就罵是謊報濫調,並嚴令河南征繳不得緩免。”蔣介石的剛愎自用可見一斑。到1943年3月底,當美國記者白修德從河南考察歸來向蔣介石陳述災情時,他還矢口否認,故作驚訝。

  蔣介石的態度,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下級的自私和殘忍。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為了向上邀功,瞞災不報。災情發展到1942年秋天已十分嚴重,不僅國內記者紛紛報道,外國記者也到災區,深入了解。為堵塞外人非議,國民黨政府此時才派兩位大員到河南視察,路上見有災民在剝樹皮,一位大員還說是地方上故意造作給他們看。其實剝樹皮的事早兩個月已經開始,且各處都有。后來兩位大員把縮小的災情報蔣介石,他再據此決定救災的方案……

  河南飢荒,約300萬人(一說500萬人)死於飢餓!可謂慘絕人寰。大災荒中國民黨政府上下的應對和結果,為馮友蘭對蔣介石的評論提供了一個無比沉重的例証。

  當年一位傳教士的觀察引人深思:“災難完全是人為的,任何時候都沒有超出當局可以控制的程度——如果他們有願望和熱情去做這些事的話。”

  願不願聽真話,能不能保証聽到真話,是否言行一致地行動,是審視一個人物、團體興衰的重要視角,更是一塊可靠的試金石。(張天行)

分享到:

(責編:劉凌)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