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赴台自由行的意義和呼聲,早在沒開放之前就已被兩岸的業者和媒體闡釋明了,似乎無需再言。但是,今年春節期間,筆者在台灣利用假期,在島內走春,所見所聞,卻讓重說自由行有了理由。
在苗栗大湖鄉,遇到大陸來的小鄭。小鄭家在重慶,現在北京念大學,跟男朋友到台灣來做“背包客”。小鄭覺得走在鄉間,跟村民聊天才能品味到台灣的味道。在南投仁愛鄉,筆者遇到了上海許先生一家。他們已經是第二次來台灣,在台灣4夜5天,合歡山上看日出賞星光,“就像台灣當地人一樣是度假而不是旅游”。
遇到小鄭和許先生一家,著實有些意外,因為到大湖鄉從台北坐火車后還要搭公路客運才能到達﹔而仁愛鄉從台中下車后更要走上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陸客來台灣數量的增多,有統計為証。今年春節有近7萬人次陸客來台,其中自由行為1.7萬人次。然而,數字的變化只是其中之一,更大的變化是陸客改變了停留的地方,形成與台灣當地人的互動模式。
自由行的陸客,可能會在鄉間民宿住下,與當地人互動﹔而組團客只是忙著掃景點、買東西,與台灣人講不上幾句話。開放兩岸旅游,除了讓兩岸民眾可以看不同的風景,還應該架起兩岸民眾直接溝通互動的道路。如今,更多的兩岸民眾得以通過赴台自由行,面對面地交流,一問一答中,善意已經累積,“有心人士”的“置入性行銷”也自然沒了市場。可以說,自由行的持續熱絡,才能夠讓這條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