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時間2月25日中午,台灣導演李安憑借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二次捧起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領獎時李安感謝妻子、工作人員,以及他的家鄉台灣,並且用中文道了一聲“謝謝”。 |
李安在奧斯卡頒獎禮上領取自己第二座“小金人”
奧斯卡頒獎典禮余溫逐散,這個問題在網絡上依然是話題。問得好,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這麼敏感?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現場,李安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捧小金人。他發表了一段並不算長的獲獎感言。奇怪的是,有些大陸媒體報道李安的講話,隻提到他感謝家人和制作團隊,獨獨刪去他“謝謝台灣”的一段。還有人在網上追問,李安為什麼不感謝祖國大陸?
實際上,李安的現場感言恰恰以感謝台灣開始:“沒有台灣的幫助,我拍不成這部影片。我們在那裡拍攝,感謝台灣幫助過我的所有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台灣多處取景,台北的木柵動物園、墾丁的白沙灘和屏東的白榕園。影片中少年遭遇海難,在海上漂泊一幕的拍攝地是台中水湳機場的大水池。媒體報道,台中耗費5千萬元新台幣幫李安搭建這個水池,使用的是台灣知名媒體人陳文茜的捐款。
試問,影片在台灣取景,又得到這些援助,李安“謝謝台灣”有錯嗎?令人不解的是,這些皆有所本的話在有些人聽來,竟然這麼敏感。泛政治化的思維在背后若隱若現,原本中性的詞句被打上固定意義的標簽。
同樣令人感到無奈的事情也發生在對岸。去年底在台北舉行的“中國流行歌曲排行榜”頒獎禮險些擱淺,原因也是文化事件“政治化”。當時,第一批80多人的入台証都已經獲批,幾個民進黨籍“立委”卻跳出來指責:頒獎禮上內地和港台歌手分成兩組,台灣和香港並列,分明是矮化台灣。經民進黨這麼一吵,國民黨當局也亂了分寸,一度要求活動改名,不叫“中歌榜”。盡管在一些藍營“立委”和大陸方面支持下,活動得以在台北繼續進行,但是頒獎禮換成了演唱會,台灣民眾看到的已經不是原來的“中歌榜”。
“中國流行歌曲排行榜”1993年由北京音樂台創辦,是內地最有影響的音樂典禮。但是直到2005年,“中歌榜”才正式分成內地組和港台組。原因很簡單,早期大陸沒有流行音樂,都是以港台流行音樂為主,兩岸三地流行音樂水平高下分明,“中歌榜”才分出不同組別。又比如MTV台、可口可樂流行音樂獎,獎項也分設港台和內地,不過都是約定俗成的習慣,全然不是出於政治的計算。
兩岸交流已經多年,“繁榮”、“熱絡”是我們用來形容兩岸交往最常用的詞藻。然而,交流項目增多、人員往來頻繁,兩岸就真的了解彼此了嗎?無論“謝謝台灣”還是“中歌榜”的“矮化說”都提醒我們,原來,兩岸面對對方,各自都有盲點。這是一種根植於政治意識的判斷,有時候,它會被拿去放在本不需要它比量、判斷的地方。普通事件一旦染上“政治色彩”,便由簡單變得復雜,限制了人們進一步了解對方的意願和空間。
還好,“謝謝台灣”和“中歌榜”無礙大勢,它們的價值在於“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