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台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近日在台北接受中新社在台駐點記者獨家採訪。他憶往撫今,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秘辛”。 |
“20年前的辜汪會談,大陸方面叫汪辜會談,它開啟了兩岸談判的時代,其最大啟示是:雙方相互容忍、求同存異,就能不斷創造兩岸雙贏。”
前台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近日在台北接受中新社在台駐點記者獨家採訪。他憶往撫今,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秘辛”。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雙方簽署《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系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証書使用查証協議》及《兩岸挂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甫在海基會履新的邱進益參與了會談的全過程,是核心參與者之一。
邱進益直言,那時海峽兩岸隔絕了40多年,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現在大不同,台灣島內有反對的聲音,民進黨杯葛、抗議不斷,還有幾個人到新加坡鬧場,談判團隊背負極大的壓力。“赴新加坡前,我得到的指示是‘隻許成功,不能失敗’。民進黨反對的聲浪,不可能不影響談判的心境。我們小心翼翼、精心設計,工作做得很細。”
“雙方簽署四項協議,有賴雙方的包容體諒和不懈努力,也離不開辜老、汪老的個人特質和魅力。我個人覺得,對於辜老來講,接任海基會董事長后以發展兩岸關系為人生使命,也有藉會談成果把先人所遭受的污名洗刷的意味。”
邱進益透露了汪辜會談期間的一個小故事:“當時,我提議辜老、汪老未曾謀面,應在正式走上談判桌前見個面。中國人講求輩分、禮節,應先由辜老過去,但顧及台灣輿論擔心被‘矮化’,經與唐樹備先生商量,最終達成一個變通的方案,由唐先生代表汪老來海基會休息室邀請辜老,再陪同辜老前往汪老的休息室,汪老出門迎接,兩人握手、在室內簡單寒喧后,然后進入會場。”
邱進益表示,當時的一些安排,今天也許覺得不可思議,卻是會談之必要。比如,使用長條形談判桌,雙方代表人數相若、對面而坐﹔四份協議,簽完兩個換一下座位﹔個別用語,如大陸叫知識產權,台灣叫智慧財產權,都寫進協議。繁體字文本叫辜汪會談,辜老簽字在前,簡體字文本叫汪辜會談,汪老簽字在前﹔落款時間,月、日沒問題,年份空白,各自拿回去填。諸如此類的這些細節,滲透了雙方很多心血,體現了妥協的藝術。
光陰荏苒,時過二十載,有兩件事仍令邱進益感念在懷。
1993年4月7日,應海協會邀請,邱進益率員搭機抵達北京,與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進行汪辜會談第一階段預備性磋商。“4月11日,我去人民大會堂,第一次跟汪先生見面、辭行。在從貴賓樓出發前,我的副秘書長李慶平接到‘陸委會’三個電話,說‘對昨天跟海協會草簽的文本有意見,如不照我方意見改正,辜汪會談停止舉行’。事態很嚴重,我生氣歸生氣,隻有執行。到了人民大會堂,入座后汪老還沒講話,我說:‘汪老,很抱歉!我出發之前,台北方面有指示,對我們昨天談的還有一點意見,能不能再給我一點時間,讓我跟唐先生再談談?’汪老聽了不慍不火,笑笑說,既然邱先生有難處,就照邱先生的意見修改。我跟汪先生談了一個小時左右,雙方的副秘書長在旁邊的一個小桌子旁,也把文本重新弄好了。所以,我常說,辜汪會談,汪老是很大的功臣之一。”
“此外,讓我深受感動的,是唐樹備先生合作的態度。當時,台灣兩個收容所裡有2000多名大陸偷渡客,人滿為患,端午節還有人上吊自殺。我提出這個問題應盡快解決,唐先生滿口答應,不到三個禮拜,2000多人就接回大陸了。辜汪會談的成就有很多項,都是以后才能表現出來,但這件事情很快得到解決,從中可以體會到對岸的誠意很大。”
談及對汪、辜二老的印象,邱進益說:“汪老比辜老大兩歲,學識淵博,看事情高遠,格局大。他們兩位是‘絕配’,有共同的中華文化背景和民族情懷,談起來話題多、很契合。”
邱進益指出,汪辜會談是一個象征,象征兩岸之間從對抗的時代進入一個談判、妥協的時代。盡管其后波折很多,有10多年光陰虛度,但到2008年當雙方想法、政策趨於一致的時候,兩會會談就馬上得以恢復。
現年77歲、仍積極為兩岸關系建言的邱進益強調,先有“九二共識”,后有汪辜會談。1993年那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談,體現了一種雙贏的精神。目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一正確路線應繼續下去,讓兩岸中國人永不再兵戎相見。雙方應再接再厲,鞏固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的政治互信,減少誤讀、誤判、誤區,展現更大作為,攜手共創中華民族的復興。(董會峰 鄭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