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上海理工大学创业班:他们“创”出了什么

2017-01-23 12:41:12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创业班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当老板,而是要培养具有创业思维和能力的人才。当寝室的同学还在聊着游戏升级的门道或者为奖学金而烦恼的时候,创业班的同学们先一步走出“象牙塔”,体验上了社会人的酸甜苦辣。柳友娟制图

春节临近,许多高校学生都趁着寒假回家与亲朋好友团聚。在上海理工大学,却有一批学生仍处在忙碌的工作状态中。他们来自同一个班级:“创业班”。

“创业班”,全称为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方向)试点班,源自于2009年上海市教委开始在上海理工大学试点探索创业教育的制度创新,现已办到了第三期。截至目前,首期创业班毕业的26人中有21人在创业,创业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如今,三期创业班的学生们已经修完了全部的课程,即将迎来撰写毕业论文的最后一学期。在这个当口,“创业”二字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创业班的日子究竟是一段怎样的旅程?未来,路又在何方?

这里只有团队没有“孤胆英雄”

在一次次跑市场、做调研、写报告、发表演讲的过程中,大家怀着同样的目标一起欢笑一起忧愁,让同学“升华”成了队友,队友又变成了兄弟姐妹

曹锦耀没有想到,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加入的创业班,第一轮考验就是把候选者拉到操场上跑步。

根据要求,4到5名同学为一组现场自由组队,确立自己的队名与口号后,每跑过起点一次便要喊一次口号、打一次卡,计时完成规定的圈数。

在那个下着小雨的午后,曹锦耀和队友一起绕着400米的操场跑了20多圈,汗水浸透了衣衫,喉咙也变得沙哑。但曹锦耀却没觉得苦和累,反倒在上大学后第一次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这感觉,棒极了。

完成了体能考验后,很多人和曹锦耀有些发懵:有两位一直跑在队伍前方的同学,居然被淘汰了。

上海理工大学创业班负责人吴满琳站出来解答了大家的疑惑。她说,“所有的创业活动都是团队行为,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创业班贯穿始终的重点。因此,创业班选择以体能测试来选拔的目的就是为了考验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那些一马当先的‘孤胆英雄’,并不适合这里。”

于是,从选拔开始,“团队”二字就牢牢地刻在了大家心上。

进入这个集体之前,曹锦耀和不少同学一样,都曾感觉到孤单和缺乏归属感。虽然每次上课浩浩荡荡一大群人,真正相交的人却没有几个,加之大家大多都与寝室同学一起玩,也没能形成一个班级的氛围。

而这一切在创业班得以改变。

在这里,每一次创业实训和课程作业都要求学生们组成一个个团队来完成项目。在一次次跑市场、做调研、写报告、发表演讲的过程中,大家怀着同样的目标一起欢笑一起忧愁,让同学“升华”成了队友,队友又变成了兄弟姐妹。这些大学前两年分布在全校各专业、到了大三才组成全新集体的同学之间,感情反而愈加深厚。

创业班的团队情不仅体现在学生之间,同样展现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里。

一般在大学里,诸多大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停留在每周的“一期一会”,下课铃声一响,便是“各奔东西”,鲜有交流。

创业班的老师却不是这样。

翻翻同学们的朋友圈,凡是与个人创业实践有关的内容,都会得到吴满琳的“点赞”,而吴老师本人,也时不时会出现在朋友圈的照片里。去年12月,一期创业班毕业生宋永其的创业项目DuDu学车参加了2016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的校园建设成果巡展,吴满琳得知后马上赶到现场为他的项目站台支持。在她看来,为学生送上鼓励和支持“多多益善”,只要是学生们的喜悦,她都乐于分享。

有人也许会觉得,年纪大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充满距离感。但在创业班,今年已经80岁的企业家导师王震寰却非常“吃得开”。除了每周给同学们上财务管理课、指导论文外,他还与前两期毕业生关系密切。昔日的学生并没有因为毕业就和老师渐行渐远,反倒是常常向王震寰请教一些创业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互通有无。

当然,创业班里人气最高的当属年轻帅气的企业管理老师崔晓明。因为与学生们年龄相差不多,崔晓明更懂得他们的“笑点”与“泪点”,除了上课,他也会留出很多时间专门“接待”学生。不论是人生道路遭遇困惑还是情感受到挫折,大家都愿意去找崔老师聊上一聊。

在这里,大家相信陪伴的力量。

责编:郝伟凡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