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小見大、見微知著。縱觀這兩個事件,也許人民在意的不是領帶與金戒指本身,而是在處理過程中對於人民的尊重與態度。 |
中新網11月13日電 台灣《中國時報》今天刊登一篇台南教師劉麗娟的文章《咱的社會——領帶與金戒指》,文章從最近馬英九和王金平的兩則新聞出發,認為官員在處理誤會時,應當秉持對人民尊重的態度。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報紙上出現兩則關於政治人物的非政治新聞,然而說其為非政治新聞,好像又扯上那麼一點點關系。
首先是馬英九被資深藝人郭美珠按鈴申告詐欺,她指出,她十年前在白曉燕文教基金會上,以二十五萬元標到當時擔任台北市長馬英九的領帶,但至今仍然沒有拿到標得的領帶。另一則新聞是,台中一名吳姓男子娶妻,透過國民黨台中市黨部向“立法院”長王金平索取喜幛,但沒想到卻寄去寫著“典型宛在”的挽聯,王院長除了表達萬分歉意之外,並表示這種錯誤“一次都不能發生”,會進一步檢討收件、發件的標准作業流程。
這兩個新聞,同樣是因非關政策的作業細節疏失造成的人民不滿,然兩位政治人物的反應及處理方式卻大不相同,人民的觀感也就大不相同。就領 帶事件而言,究竟當時拍賣的是字畫還是領帶,似乎雙方的認知有所差異,然就算拍賣的是字畫,要捐出一條領帶似乎對馬英九也不是件困難的事,但馬英九辦公室的響應 卻是,馬英九“並未”答應捐出領帶,所以“為何”要給領帶?故馬英九可將小事情擴展成讓人不得不注意的大新聞,更重要的是,至今仍未有任何表示及善后。
反觀王金平“院長”,在送出烏龍挽聯的三天后,也就是當事者結婚的三天前,親自將一對金戒指送到新人家、並包送六千元的紅包、到廟裡為這對新人祈福,希望新人婚姻幸福美滿。他以各種行動表達歉意,都讓當事人感受很深刻。
由小見大、見微知著。縱觀這兩個事件,也許人民在意的不是領帶與金戒指本身,而是在處理過程中對於人民的尊重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