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在兩岸關系交流中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盡管因為政治上的分歧,兩岸的文化交流一度出現了不少障礙,但兩岸都一直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隨著兩岸關系的緩和,特別是2008年以來兩岸互動的加強,文化交流在兩岸人民的交流當中地位越來越重要。通過文化交流,兩岸人民不斷拉近彼此心的距離。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加充分的條件。”目前兩岸文化交流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兩岸如何繼續夯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文化基礎呢?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褚靜濤博士在接受海峽之聲記者錢志軍專訪時表示,傳承並弘揚中華文化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責任,“十八大”報告為兩岸文化交流大發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交流仍在初級階段
褚靜濤博士認為,兩岸文化交流實際上從1994年逐步開展,盡管歷經近二十年的發展,岸文化交流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目前仍處在初級階段,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他看來,文化交流不僅僅是流行歌曲傳播,拍幾部電視劇,放幾場電影的問題。兩岸的文化交流需要從初級階段邁向中級階段,那就是共同開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把它推向亞洲,推向全世界。而后還有更高級的階段,那就是兩岸文化不但要“存異”還要“求同”,直至最后創造一個宏大的當代中華文化。要完成這樣一項復雜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無疑需要兩岸雙方的共同努力。
傳承中華文化各具優勢
褚靜濤認為,在“十八大”報告中,關於文化建設佔據了很大的篇幅,相關內容也給兩岸共同傳承中華文化提供了新的借鑒和思路。他說,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最初是求生存,在這個任務解決以后就是求發展。而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發揚中華文化,兩岸可以通過文化交流把中華文化傳統的精髓進一步加以吸收利用,同時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進一步發展並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而台灣在這方面無疑積累了更加豐富的經驗。由於台灣社會已經過了溫飽階段和工業化階段,在吸收西方文化方面有經驗也有教訓,這些都可以為大陸所借鑒。另一方面,大陸文化企業也可以借助台灣相對完善的文化市場網絡把中華文化進一步推向世界。
有必要簽署“文化ECFA”
褚靜濤認為,長期以來,兩岸文化交流處在一個自發的階段,從自發到自覺還需要對兩岸文化交流加以制度化安排,簽訂“文化ECFA”顯得十分必要。這樣兩岸就可以坐下來對文化交流進行進一步的規劃,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加以推動。褚靜濤認為,台灣繼承中華文化有自身的優點,但是氣場太小,又缺乏腹地﹔大陸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但跟市場銜接的工作還有欠缺,對西方市場也不如台灣熟悉,如果雙方能夠坐下來共同去探討這些問題,並加以解決,就一定能找出一個將中華文化真正推向全球的比較現實的路徑,並在逐漸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的同時,進一步夯實兩岸關系發展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