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台灣

  

眷村:沉澱幾代人情感 抹不去的台灣符號【2】

2012年11月23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記者 陳曉星    字號:
摘要:眷村沉澱著幾代人的情感。王偉忠說:“別看破破爛爛,每個門裡都有精彩的故事,都有悲歡離合。”一位老人在眷村的斷壁殘垣間對著攝像機說:“我在大陸的家沒有了,現在,我在台灣的家也沒有了……”留住眷村就是留住情感,一塊有情感的土地才是家園。 

典型的眷村人家。

陳曉星攝於台中市南屯區彩虹村

 

 

牛肉面、生煎包、蘭州拉面、山東饅頭、燒餅油條……這些食物從眷村擴散到台灣社會,至今仍是台灣從北到南各大夜市的招牌小吃,豐富了台灣傳統的飲食,創造了一個新的菜系——眷村菜。

除了人才,眷村對台灣的另一個貢獻就是牛肉面。別小看這一碗面條,它已經成為台灣美食的招牌。台北年年舉辦“牛肉面節”,評選“台北牛肉面好店聯盟”,以“觀光客群好店”、“上班族群好店”、“學生族群好店”等吸引各路消費者上門。

其實,傳統的台灣社會是不吃牛肉的,台灣的第一碗牛肉面是誰賣的已經查不清楚了,可它出自眷村卻已定論。最流行的說法是,眷村裡的四川籍士兵看到牛肉便宜,想起家鄉的“小碗牛肉”,為了充飢又燴入面條,於是牛肉面便誕生了。也因為眷村的口味五味俱全,所以現在的台灣牛肉面也無定式,有清燉、有紅燒、有辣、有甜,任由君選。

當時眷村大多數人家生活艱難,一名少校的薪水才100多元台幣,要養一家人。一些眷村的媽媽們便在丈夫上班后各顯其能,蒸鍋饅頭、烙點火燒、做點腌菜,擺在家門口賣,吸引同鄉來吃口家鄉味稍解鄉愁。久而久之,一些手藝好的媽媽們便成了“老板”,而且還子承母業,半個世紀以來做成了老店名牌,這些散落在各個眷村的名牌們又匯聚成了“眷村菜”。

如今,眷村沒有了,但眷村菜還在,一些已經並為“台灣小吃”。台中清水鎮一個眷村裡的鹽水鴨名聲在外,村被拆后,做鹽水鴨的“南京二代”仍然在村民集中居住的新區裡營業,兩代老板賣了50多年鴨子,“村民”們吃了50多年鴨子。老板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說:“我在這裡,好多人就覺得眷村還在。即便是到台北、高雄去了,他們回來還是要到我這裡來買鴨子,看到鴨子,才像到家了。”

眷村的食物早已附加了美食之外的更高價值,成為集體的記憶與財富。

分享到:

(責編:趙鳴飛)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