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獲到岸,高雄前鎮漁港立即卸貨。
台灣各縣市隻有南投一個地方不臨海,“靠海吃飯”一直是眾多居民的生活方式,遠洋漁業則是台灣的特色支柱產業。台灣現有漁港200多個,漁業主要分為海洋漁業和漁業生產。歲月變遷,遠洋漁業的作業方式發生了變化,昔日靠海討生計的漁民更多從事了近海養殖加工。漁村碼頭依然繁忙,景象卻有不同。
台灣漁業現狀如何?發生了哪些變化?記者日前走訪了以遠洋漁業著稱的高雄和以近海養殖加工著稱的嘉義,一探究竟。
遠洋漁業:整裝再出發
早春2月,記者來到高雄前鎮漁港,正巧碰上一艘1000噸級的運搬船“合群號”在碼頭卸貨。一箱箱魚貨被不斷用吊網從船上卸下,一落地,船下的工人立刻分揀,然后用傳送帶直接送到貨主的卡車上。
前鎮漁港屬於台灣遠洋漁業基地,是台灣捕獲量最多也是船舶噸位最大的漁港。“遠洋漁船出海一趟大概需要兩三年時間,魚貨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往往會委托‘合群號’這樣的搬運船把魚貨冷凍后運回台灣。”高雄區漁會魚市場專員林祺豪告訴記者,這次剛好碰上“合群號”從印度洋海域回港,運回以魷魚和墨魚為主的1000噸魚貨。
台灣的遠洋漁業長期居於世界前列。目前,年均總產量超過80萬噸,總作業船數近2000艘,每年為台灣創造的總產值逾400億元(新台幣,下同)。漁會總干事吳敏貞告訴記者,近年來,遠洋漁業面臨諸多挑戰,台灣遠洋漁業積極開拓資源、整合力量,加上台灣遠洋船隊噸位大、設備先進、續航能力強、基地分布廣,還是維持了不錯的發展態勢。
港口碼頭因為遠洋漁業的繁榮出現了新的“討海族”,每每有搬運船靠岸,就是他們開始忙碌的時候。這些裝卸工收入也不錯,記者了解到,他們每天的人均收入都在1200元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