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台灣

吳伯雄:習吳會非常愉快 談及家常裡短輕鬆話題【3】

2013年06月14日07:34來源:中央電視台字號:

摘要:吳伯雄被稱作是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與大陸溝通的王牌管道。自從2008年國共兩黨每年進行高層會談形成慣例以來,這已經是吳伯雄第六次率團到訪北京,也是他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第一次會面。

盧秀芳:

我想主要還是要拉高這次的層級,包括我們看到在這次出發前馬英九講了很多話。我覺得這是過去所罕見的。包括馬英九認為這次的會面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必須的。同時他也期待吳伯雄能帶回豐碩的成果。而我們看到台灣媒體的解讀,其實是很直接的,就認為這次吳伯雄任重道遠,同時認為他就是一個兩黨政治性對話的展開。我們看到,在政治性的議題上被認為是一個裡程碑,而且到目前為止是史無前例的,所以這兩天台灣不管新聞頻道,報章雜志,政論性的節目都圍繞這個議題在討論,從篇幅跟版面的位置來看關注度非常高,當然關注的主要有兩點:一個就是像剛剛講的政治性對話的裡程碑的建立。另外一個當然從我們台灣角度出發了,對於新任的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之后兩岸關系的態度是我們近距離觀察的最好機會,而這個觀察縮到底隻有一個期待,回到過去我們所講擱置正義、共創雙贏,當然談得越好,信任越高,爭議就越少,接下來共創雙贏就是我們一致性的期待。

白岩鬆:

沒錯,在這樣八年的時機下,大家當然在期待的時候是邁上一個新的台階,而這個新的台階又該含有哪些內容?接下來我們要繼續關注。

解說:

政治對話能否借此破題?不管是大陸媒體還是台灣輿論,大家都對吳伯雄此次抵京放訪問提出了類似的猜測。事實上,兩岸政治談判呼聲由來以久,但因各種條件制約,多年來始終未能開啟。既然如此,此次吳伯雄抵京為什麼會被一些媒體解讀為是兩岸政治談判的破題之旅呢?

追述一下大多數媒體有關兩岸政治談判的報道,應該均源於台灣《中國時報》的一篇社論,題為“吳伯雄任重道遠,開啟兩黨政治對話”,而《中國時報》之所以用“開啟”二字來表明吳伯雄抵京訪問的重要政治意義,是基於其文中的如下闡述,“日前,馬英九會見吳伯雄等國民黨代表團一行,而且主動向島內媒體公布,期許次行能順利達成交付任務,凸顯了吳伯雄榮譽主席次行所具的正式代表性。此一動作,自然有正式告訴北京,此團訪是經過台當局授權的中國國民黨訪問團。因此,這次吳伯雄的訪問應該可以被定位為兩岸首次的政治接觸。而吳伯雄與北京高層,以及與習近平總書記的對話,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兩岸首次正式公開的政治對話,不論其內容為何,都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作為台灣報業四大報和龍頭之一,《中國時報》的這篇社論顯然影響不小。那麼吳伯雄次行真的能如中國台灣《中國時報》所言,會成為兩岸政治談判的開啟之行嗎?面對採訪,此次隨吳伯雄一同造訪大陸的台灣安全部門前秘書長蘇起卻表示,兩岸目前政治談判的氣氛還不成熟。蘇起坦言,這是因為先前馬英九對兩岸政治的交流持保留對話態度,把兩岸政治談判與政治對話劃上等號。而實際上兩岸之間仍有明顯區隔,因為政治談判需要議題,民間對話卻可以無所不談,沒有任何限制與框架。而近期馬英九對兩岸交流的態度開始有所轉變,他在接受台媒體專訪時提出,兩岸交流的擴大與深化為設限,蘇起認為這是一種正面信息。而實際上兩岸民眾的政治對話早已進行多時,包括針對“九二共識”等各項議題都有討論,而5月29日國台辦新聞發言人楊毅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也表示,兩岸問題應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從民間開始做起是一個很好的形勢。

國台辦新聞發言人 楊毅:

事實上兩岸的學者、民間機構、學術機構這幾年來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探討。我們認為民間學者先就兩岸政治問題進行對話、進行探討,有利於增進雙方的了解,為雙方今后解決兩岸政治難題創造條件、營造氛圍、積累共識。

解說:

蘇起認為,這代表了兩岸官方對於民間形勢的政治對話已有共識,這會讓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更自在、更自然。

白岩鬆:

好,接下來繼續連線盧秀芳。秀芳,面對兩岸包括媒體在關注所謂政治對話,你從台灣的角度去分析,從媒體的眼光去看,期待什麼?擔心什麼?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港澳台頻道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