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1版刊载《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希望国共能够展开和谈,跨出了海峡两岸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1982年7月,国民党元勋廖仲恺之子廖承志致蒋经国公开信,希望两岸能捐弃前嫌,展开通话再图合作,“相逢一笑泯恩仇”。书信以文言文写成,以“经国吾弟”开首;颇有家书之感,又隐见兄长劝教之意。当时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实行“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之“三不政策”。蒋经国未回应廖承志的公开信;反而由旅居美国之宋美龄,以同样文言体裁、家书语调写公开信回复。信中开首即称“承志世侄”;对廖承志在文革中的遭遇加以“问候”,再问记否“先总统”(蒋介石)当年两次释放之恩;结尾以长辈口吻,教导何谓孙中山遗训真义;反劝其早日“幡然来归”。次年(1983年)廖承志因心脏病突发逝世,此事遂无疾而终。而后蒋经国更是以推动政治民主化方式,确立反共与“革新保台”路线,表明“我在台湾住了将近40年了,已经是台湾人了。”反过来对抗中共统战攻势。
蒋经国病逝前夕毅然决然调整大陆政策,除了来自老兵的呼声外,还有来自大陆与台湾岛内社会各界的挑战因素。
大陆对台政策调整
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与海峡两岸的交流现状不断挑战“三不政策”,给蒋经国造成巨大压力。
大陆提出和平统一祖国方针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淡化敌意的友善措施。很显然,大陆的做法对于打破两岸隔绝状态,推动海峡局势的和平发展,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同时,大陆此举还从根本上动摇了台湾当局维持30多年“戒严体制”和对大陆实行隔绝封锁政策的基础,迫使其“军事反攻”在其不断遭受失败的情况下,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对策。特别是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使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在海外引起更为强烈的反响。台湾舆论界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大陆下一个目标就是“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当局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台湾《自立晚报》明确指出:“在中共压力下的大陆政策,如果不改弦更张,恐怕政治局势将益形迫蹙。”与此同时,两岸文化与经济的交流也愈益向前发展。大陆提出“三通”(通邮、通航、通商),蒋经国则提出“三不”。由于蒋经国的“三不政策”不符合海峡两岸民众与社会的切身利益与未来发展,因而招致社会各界特别是商界的反弹,“三通”呼声日益高涨,形成了事实上的两岸不接触而交流、不通邮而通信、不通商而通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