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認為,“內閣”官員應該對民眾存有同理心,多說民眾能理解的庶民語言,不要使用類似CPI、 ECFA、TPP等專有名詞說明政策。政策如不能設身處地從民眾角度溝通清楚,反而會傷害民眾的感情,造成疏離或抗拒。“政務官”的政策營銷能力也要強化,必要時可尋求專業協助。事前需充分征求意見,事后要解釋清楚,必要的澄清與辯駁也很重要。
經濟仍然是台灣生存發展的命脈,新任“閣揆”及“副閣揆”是政治及交通背景出身,並非財經專長,因此在財經領域上須知人善任並充分授權,課以財經“閣員”政策成敗責任。另一方面要展現領導力與行動力,挑起與馬英九辦公室及“立法院”協調的責任。
新“內閣”要立即推出讓民眾有感的經濟政策,今年經濟成長預估情勢不錯,首先,要讓民眾有感。新的年金政策、勞保政策和健保政策都讓民眾很失落,因為口袋裡的錢沒有增加、支付出去的卻大增。失業率問題、薪資增長問題、物價尤其是房價問題,必須給民眾一點期待。其次,國際經濟環境略見好轉,但挑戰仍多,在金融面,國際貨幣戰方興未艾,在經濟面,全球成長力道仍然遲緩,在產業面,出口主力ICT業 面對的情勢仍然嚴峻,新“內閣”必須妥善因應。
再者,經濟的餅要做大,桃園航空城自由貿易區計劃已經上路,新“內閣”要排除萬難積極推動, 建設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引擎,以及兩岸和國際資金、技術、人才與文創的“聚寶盆”。接著要加速實現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完成ECFA后續及貿服協商,兩岸金証會日前達成的人民幣雙向直通車共識要早日落實,實現台灣人民幣境外交易中心規劃。
台灣朝野“統獨”爭議始終難以化解,國民黨重新“執政”后,從劉兆玄的“技術內閣”到陳沖的“財經內閣”,總要面對混亂的政治格局。新任“閣揆”江宜樺對政治問題應該比較容易掌握。江宜樺最該做的一件事,就是調和朝野對各項改革的爭議,完成馬英九第二任的改革意志,這是除了要贏得2014年選舉外,可以讓馬英九贏得歷史地位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