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大辯論考驗蘇貞昌論述能力
對於謝系領銜倡議的這一波兩岸路線大辯論,蘇貞昌以不變應萬變的反應,引發外界諸多猜測。有親近蘇貞昌的人士認為,蘇貞昌在兩岸議題上有自己的節奏,兩岸路線的檢討需要合適時機,目前進行大辯論隻會給國民黨提供箭靶﹔也有人從黨內權力斗爭角度,認為目前對蘇貞昌而言最重要的是2014年連任黨主席,因此兩岸路線轉型不是最急迫的事情。不過觀察民進黨歷史上的幾次大辯論,可以發現,能否成功主導大辯論,不僅考驗黨主席的膽識與能力,與各派系的論述能力也很有關系。
眾所周知,1998年的大辯論大體是由許信良的“大膽西進”對上新潮流系的“強本漸進”。在三場辯論中,對陣雙方精彩碰撞,可謂勢均力敵。許信良的“大膽西進”,建立在長達數年的自我錘煉與幾次赴大陸訪問的交流基礎之上,兩岸論述能力有目共睹。而與之對陣的新潮流系,則是民進黨內公認的論述能力極強的派系。
1998年的那次論戰,是為了提出與李登輝當局的“戒急用忍”有所區隔的兩岸關系主張,同時檢討“台獨黨綱”對選舉的不利影響。那次論戰,不僅在民進黨內起到了解放思想的效果,也震動了台灣政壇。
如今力主民進黨中央舉辦兩岸路線大辯論的謝系,就是1998年與新潮流一起參加了大辯論的“福利國連線”。謝長廷對兩岸路線,長久以來也有自己的主張。雖然“憲法一中”、“憲法共識”與“憲法各表”論述的系統性無法與許信良等黨內前輩的觀點相提並論,但比起以“小圈圈政治”見長的蘇系,仍然有一定優勢。對蘇貞昌來說,既然新一輪的兩岸路線大辯論已經不可避免,那麼抓緊時間“苦練內功”或許是唯一的辦法,否則想要以黨主席之尊主導這場大辯論,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任務。(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