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岸關系若套用國台辦主任王毅的話,就是‘大合作、大交流、大發展’,腳步非常快,而民進黨無論態度如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董立文說,民進黨內對兩岸關系的共識蠻高,已經意識到“態度要轉變、做法要調整”,只是,“在調整的速度、做法上的優先次序,還有不同意見,還要時間去整合和凝聚共識”。 |
關於謝長廷到大陸進行“開展之旅”
“佩服謝長廷的勇氣,未來民共交流要更理性、慎重”
記:上個月月初,謝長廷到大陸進行“開展之旅”。您如何評價謝長廷此行成果?
董:我蠻佩服他的勇氣,因為他並不是在一個最佳的時機、最好的准備情況下去完成這件事情。回過頭來看,我覺得這是一次很好的實驗。首先,民進黨內有些過去大家沒考慮過的問題,現在都要考慮清楚。這不僅是謝長廷,也是民進黨的收獲。再者,謝長廷跟北京的交往過程,也讓我們清楚看到彼此的底線。第三,我覺得更有收獲的是國民黨的反應,提醒我們以后與北京的交流要更謹慎。
記:不少人認為蘇貞昌對於謝長廷大陸行一直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您如何解讀這種“冷處理”?
董:我覺得包括之前或者以后,對民進黨跟大陸的接觸和交流,“冷處理”是最好的方式。所謂“冷處理”,我的理解就是“理性的、不高調宣傳”去從事這一類事情。因為兩岸關系,不能拿來當做個人、派系甚至某一政黨利益的考慮,如果真的想要穩定兩岸關系的交流,在方式上起碼不能“熱處理”,而要正常、理性,還要慎重。
記:那您覺得這樣會不會影響到蘇、謝、蔡三人之間的關系?
董:看觀察人的角度吧,我看到的不是這些啦。人跟人之間的關系,重要性沒這麼大,因為最后都由選票決定,誰接班、誰跑在前面、誰跑在后面,選出來才知道。
關於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競合
“民進黨應正面回應‘九二共識’,藍綠不應再互貼標簽”
記:今年年初您與羅致政、陳淞山先生一起赴雲南參加兩岸關系研討會。有媒體認為是“破冰之旅”,您自己怎麼評價?
董:我個人往來兩岸並不多,應該說,大陸專家學者的意見越來越多元,而且勇於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改變讓我印象很深刻。其實,民進黨和共產黨之間沒有那麼多冰可破啦,這種說法只是反映大家對民進黨與大陸的接觸比較期待。
記:兩岸關系的處理爭議,到底會對台灣內部選舉產生多大影響?您是否認為民進黨2008年、2012年兩次“大選”失敗,與其兩岸政策不被認可有關?
董: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就從2012年選舉來看,我們歸納了“雙英”民意支持度消長與兩人在兩岸政策的交鋒,發現一個趨勢,就是當民進黨正面面對兩岸關系議題,尤其是 “九二共識”議題時,民進黨的民調都是不錯的﹔一旦回避了這個問題,就失敗了。尤其到了選前兩周,所有的企業家都出來挺 “九二共識”,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民進黨競選總部竟然沒有積極處理,因此敗在了“最后一裡路”。所以我個人得出結論是——— 民進黨應正面面對“九二共識”,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不見得會失敗。
記:民進黨今后在兩岸政策上的調整或不調整,對國民黨今后處理兩岸關系有怎樣的影響?
董:我覺得會是一種良性的競爭,如果兩黨競爭不是“零和競爭”,對議題不是非黑即白的對抗,那結果就很值得期待了。也就是說,民進黨不再是意識形態的政黨,國民黨不能再用所謂的“反中鎖國”來攻擊的時候,大家就能回到比較理性的討論。像陸資赴台、陸生健保,大家都是就事論事,而不是貼標簽“非統即獨”的攻防,這對台灣整體也好,對兩岸交流的穩定也好,都是有幫助的。
人物背景
蘇貞昌的“外省人”智囊
董立文是台灣人口中的 “外省二代”,他的父親是國民黨老兵。或許因為這樣的背景,至今在網絡上仍有一個“誤傳”,說他在2005年“由藍轉綠”,擔任了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採訪時董立文特認真地解釋了這件事,他說他畢業后就到“中華歐亞文教基金會”工作,董事長張京育先生是國民黨籍,而基金會裡也是藍營學者居多,可能因為這樣讓大家有了誤解。不過董立文強調,2005年加入民進黨,至今仍是,在此之前他並沒有入過任何政黨。
盡管如此,當2005年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蘇貞昌委托人找到董立文,表示知道他的研究,並希望借重他的專長給出意見時,董立文還是有些驚訝的。他向蘇貞昌表示自己還不是民進黨,而且是“外省人”,但蘇貞昌表示這一切都沒有關系。在這樣的情形下,董立文欣然應約。
至今已經七年,盡管已經從黨職上卸任,轉入教職,任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教授、“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媒體提到董立文時,仍稱他是蘇貞昌在兩岸政策方面的重要智囊。董立文謙虛地說,其實有很多學者都在蘇貞昌身邊參與討論,自己只是其中之一。言談之間,不管是從政經歷還是個人理念,董立文都對蘇貞昌相當推崇。(吳生林 林靜嫻)
來源:福建東南新聞網-海峽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