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的《蘋果日報》是少數賺錢的台灣報紙
近來有兩則新聞震驚台灣報業界,一是島內最后一家晚報《聯合晚報》驚傳瀕臨倒閉﹔二是台灣幾大富豪聯手收購壹傳媒。在“寒冬”時節,台灣報紙如何生存?既然報業賺錢不易,大財團還紛紛投資辦報,其背后意圖是什麼?為此,導報記者採訪島內多位媒體界人士,為大家展現台灣報紙的生存現狀。
現狀 要麼收攤,要麼慘淡經營
“如今台灣紙媒生存狀況非常不好,許多報紙要麼收攤,要麼慘淡經營。”聽到《聯合晚報》驚傳即將關門熄燈,台灣民眾日報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文雄有感而發,不過他也認為,雖然效益不好,《聯合晚報》也不至於立刻就會倒閉。據他了解,是因為《聯合晚報》“損”了旺旺中時集團老板蔡衍明,因此被修理。
其實,島內報紙生存艱難並非一天兩天了。在報禁時代,台灣報紙一直維持在30家左右,較出名的有《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中華日報》等,那時由於競爭不是很激烈,整個報業有不錯的經營績效。1988年元旦,台灣開放報禁后,新的報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這個人口隻有2000多萬的島上,高峰時擁有數百家報社。
各大報紙之間競爭相當慘烈,加上近年來網絡帶來的沖擊,紙媒閱讀人群萎縮,台灣不少報紙已關門歇業。2005年之后停刊的報紙有《民生報》、《星報》、《台灣日報》、《中央日報》、《中時晚報》、《大成報》等,其中《中央日報》、《大成報》目前仍有網絡報。
縱觀二十余年來台灣報業的發展,晚報的逐漸消亡是一大趨勢。《大華晚報》、《民族晚報》、《自立晚報》(目前仍有電子版)、《台灣晚報》、《勁晚報》、《中時晚報》紛紛停刊,《聯合晚報》成為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一家晚報。《聯合晚報》高峰時發行量號稱有50萬份,但目前每天僅剩5萬份,連帶影響廣告業績,現在傳出每年虧損約4000萬元(新台幣,下同)。《旺報》總編輯王綽中說,晚報經營確實很難,其發行與股市好壞密切相關,目前台股進入“寒冰期”,《聯合晚報》也就沒什麼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