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0日,郭姓男子在台北捷运站随机杀人被抓
名片
施以诺,辅仁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台北市医学人文学会理事长
东南网7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杨思萍)6年9起随机杀人案,1周4起恶性虐童案,最近台湾民众被这些案子搞得人心惶惶。这些犯案者多为30岁左右的年轻宅男,他们不把人命当回事,犯案理由多为工作不顺、孤独不被社会所认同。本期“对话台湾名嘴”请来时事评论员杨莲福、精神科职能治疗师施以诺,他们将带我们解读这些案件背后的社会原因。
宅男没问题“窄男”更偏激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请教施老师,9起随机杀人案,犯案者大多是年轻宅男,是什么样的心理,让他们以这种残忍方式报复社会?
施以诺(以下简称“施”):其实宅男本身是没问题的,宅并不会造成偏激,能出问题的,我觉得更多的是“窄男”,“窄男”的观念很狭窄,他们觉得身边没有认同自己的人,也没有人了解自己的好。“窄男”更强调个人主义,觉得自己孤独不被理解。这种长期压抑的精神状态,若遇失业或其它挫折,对他们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记:杨老师,这些共性,折射出台湾怎样的社会问题呢?
杨莲福(以下简称“杨”):这是社会转型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美国、欧洲、日本都曾有过这个阶段,特别是日本的案例非常相似,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就有很多不善沟通、个性孤僻、人际关系疏离的年轻男性,引发了一些怪异的杀人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日本的黄金年代,但接下来就开始走下坡路。
记:台湾经济现在也不是很景气,这跟日本当年情况有点相似。
杨:是的,台湾也过了黄金发展期,更受到全球化的冲击,现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想要成功的话,很关键的是他们对于机会点的把握,把握住了,当上CEO也蛮多的。但更多的年轻人错过了机会点,可能就被剥夺了成功的机会,所以年轻人就呈现两极化的现象,失败者的失落感、边缘化表现得特别明显。
责编: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