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廈門和金門,天上真的可以掉下餡餅來,當年,僅幾公裡寬的金廈海域兩邊,不時會有糖果、煙酒從空中落下來,或隨海水沖上岸。與神秘禮物一起降臨的,是一摞摞的政治傳單。在那個年代,台灣對大陸推行“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傳單上和廣播裡“爭吵”,幾乎是兩岸惟一的“對話”形式。盡管內容針鋒相對,但有時也有柔性的一面。有時天氣不好,廈門這邊還曾對金門官兵喊:“要下雨啦,大家快收被子吧。” [全文]
1979年,大陸提出和平統一祖國方針,又採取了一系列緩和兩岸關系的措施。很顯然,這些做法對於打破兩岸隔絕狀態,推動海峽局勢和平發展,起了主導性的作用。大陸提出“三通”,蔣經國則提出“三不”。由於“三不政策”不符合兩岸民眾利益,因而招致社會各界反彈,形成事實上的兩岸不接觸而交流、不通郵而通信、不通商而通貨的局面。 [全文]
首行突破“三不政策”禁令的是大陸文化作品,迅速席卷台灣市場。大陸的學術及文學作品早已在台灣普遍流傳。30年代的文學作品包括巴金、老舍、沈從文、魯迅等人的作品在台均可買到。大陸京劇錄音帶、影視錄影帶紛紛被走私進台。《西安事變》、《鄰居》及《華北軍事演習》等廣為流傳。就連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亦受到台灣音樂界的喜愛。 [全文]
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加強,兩岸經貿交流也在暗中進行,台灣—香港—大陸這條貿易路線,自1980年起,一直是台灣新聞界競相報道的熱門話題。大宗的轉口貿易使港商和在港的外國人發了橫財。有鑒於此,許多台商紛紛進言要求當局不要干涉與大陸直接貿易。與此同時,大陸為進一步發展兩岸關系,對台商與大陸交易給以極優厚的條件。 [全文]
再以通郵而論,台灣當局堅決反對。1982年6月,台灣當局向各級國民黨黨部下發了《為什麼不可與大陸上的親友通信》的指令。指令提出7條不得通郵的理由。台灣軍方更為禁止通郵曾制定“國軍官兵踐履反情報責任實施獎勵規定”,然而,上述規定在台灣老百姓與老兵眼中,不過是一個“隨意的行政命令”,通信依舊通過各種渠道秘密進行。 [全文]
后來的“台獨黨”民進黨竟然是台胞返鄉省親的推動者!1987年2月,民進黨為擴大其在海內外的影響首次赴美活動。民進黨在訪美期間,首次提出將在台灣及海外發起返鄉省親運動。不過,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既有反對國民黨的色彩,要求兩岸接觸談判,如以“三要原則”對抗國民黨的“三不政策”,又有分離色彩的“台灣住民自決”的主張。 [全文]
1987年9月11日,台灣自立晚報刊登了一條引人注意的消息:“本報特派記者李永得、徐璐,已於今天搭機飛往日本東京,再從日本搭機進入我國大陸,進行短期探親旅行採訪。”消息稱,他們是第一批進入大陸探訪的台灣新聞記者,“他們跨出的一小步,將帶動歷史向前邁進一大步……”消息一出,這份創刊於1947年,發行20萬份的晚報,成了人們注意的焦點。 [全文]
2007年6月,當時推動老兵返鄉運動的靈魂人物重新齊聚一堂,憶起1987年4月,他們成立了“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老兵們穿的白色襯衣,正面印有鮮紅色“想家”,后面是“媽媽我好想你”,在街頭上散發了8萬張傳單。台灣媒體記載,台灣紅十字會為辦理老兵返鄉作業,准備了10萬份申請表格,在短短的半個月之內就被索取一空。 [全文]
80年代以來,隨著海峽兩岸政策的調整,兩岸的各種交流與交往進入持續發展階段。同時兩岸間的民事糾紛、漁事糾紛以及走私、偷渡等問題也越來越多。為解決這些問題並兼顧兩岸情勢,1990年11月21日,台當局成立了“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1991年12月16日,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簡稱海協會)成立,旨在促進海峽兩岸交往。 [全文]
兩岸“兩會”成立后,雙方就兩岸交流出現的問題進行過多次商談,但由於接觸層次較低,進展不大,大陸多次提倡通過接觸談判解決問題,經過艱苦努力,促成了第一次“汪辜會談”。1993年4月27日上午10點,當大陸海協會長汪道涵與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越過不足兩米的會議桌把手握在一起的時候,隔絕40多年的海峽兩岸關系,終於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全文]
這次會談簽署了四份協議,分別是:《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系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証書使用查証協議》、《兩岸挂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會談引起了海峽兩岸人士的高度重視和全世界輿論的廣泛關注。它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會談成果的本身。江澤民總書記指出:“汪辜會談”標志著海峽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全文]
1995年李登輝訪美。盡管行前他刻意強調,這是一次“私人訪問”,但事實証明,它“絕對是一次政治化的訪問”。在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時,李登輝反復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就是一個清楚不過的注腳。李登輝的美國之行集中暴露了他在兩岸關系上分離主義的本質立場,直接導致兩岸關系緊張。同年,大陸導彈試射,一枚射到台灣東北方海域,來年初另一枚又射到西南邊海域。所以台灣當時也出現了一個詞,叫“文攻武嚇”。這次危機在台灣形成一道分水嶺,台灣內部分裂出“對抗”和“交往”兩種主張,自2000年更分裂為藍綠陣營,直到現在。 [全文]
1998年10月14日,受海協會邀請辜振甫先生赴上海、北京“參訪”。老先生雖已81歲,仍耳聰目明,談吐風趣。有記者問:”請問這次和汪先生見面,與1993年最大的不同是什麼?“辜老先生回答說:”最大的不同,是這次會面沒有在‘第三國’。”1999年6月27至29日,兩會在北京商談,就落實四項共識交換了意見。然而,汪道涵訪台之行卻擱淺…… [全文]
1997年以后,兩岸緊張局面有所鬆馳,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於1998年10月訪問大陸,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也准備於1999年秋訪台。然而,李登輝突然於1999年7月9日在接受德國廣播採訪時提出"兩國論"。大陸立即作出回擊,8月至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舉行四次演習,台海局勢緊張程度不斷升級。后大陸因台灣“九一二地震”停止演習,台海局勢才得緩解。 [全文]
2002年7月22日,陳水扁在出任民進黨主席就職宣誓典禮上公開宣示,“台灣要走自己的路”。8月2日,他表示,“台灣和對岸是‘一邊一國’,要分清楚”。至此,等於公開宣布沒有“九二共識”,也撕毀了“四不一沒有”承諾,被大陸視為是最嚴重挑舋。2003年12月,陳水扁更宣布,決定放棄過去的“曖昧”,迎向“台獨”支持者的懷抱,這讓兩岸關系跌入谷底深淵。 [全文]
陳水扁在“終統”之后,雖然民意支持率並未得到改善,但獲得了部分“深綠”選民的掌聲。受此刺激,陳水扁又開始在“台獨”路上玩些小花招,搞起了“去中國化”的小動作。台軍方除國語軍歌之外,編寫包括閩南語及客家話等方言版的軍歌。為配合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還要求各部隊拆除營區裡的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銅像。 [全文]
盡管陳水扁繼承了李登輝的“兩國論”,不時為鼓吹“台獨”耍些花招伎倆,一意孤行使得兩岸官方協商仿佛陷入暗影,遙遙無期。然而,在這黑暗十年中,一抹亮色成了聯結兩岸的希望之光——兩岸民間交流。在這十年中,不僅兩岸經貿交流取得突破、人們期待已久的“小三通”也登上舞台,彼此本就同根同源的文化脈絡也使得兩岸民眾更加“心有靈犀”,互相吸引。
承認“九二共識”、達成直航協議、開放陸客赴台、甚至揚言將訪大陸——馬英九為08選舉頻頻打出兩岸交流之牌。盼望兩岸關系走出黑暗期,良性交流以利好各方的兩岸民眾在馬英九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全文]
馬英九2008年上任后,一改陳水扁的對抗做法,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構建兩岸互動基礎。兩岸多領域、多層面交流合作不斷擴大和深化:台當局高層多次訪陸,兩岸兩會恢復協商並取得成果,兩岸經貿往來、人員往來乃至文化交流都呈現前所未有的熱絡狀態。馬英九兩岸政策的成功不僅帶給台灣社會以穩定繁榮、更為自己連任贏得重要籌碼。[全文]